
哎各位老铁,今儿咱来唠唠明朝那些事儿!要说中国历史上最生猛的 "叔侄宫斗剧",那必须是朱棣抢他侄子建文帝皇位这出戏。这事儿放现在,妥妥能拍个 80 集古装权谋剧,比《甄嬛传》还刺激!咱就从老朱家的家长里短开始唠,看看这位永乐大帝是咋把 "清君侧" 玩成史上最成功的造反剧本的。
第一唠:朱元璋这爹当得,简直是在给儿子们埋雷
要说这事儿的根儿,还得怪朱元璋同志。老朱从要饭花子一路干到开国皇帝,那本事没话说,但晚年这波操作属实有点 "坑儿子"。他觉得 "自家儿子最靠谱",一口气把 24 个儿子全封了藩王,啥概念呢?就相当于给每个儿子都配了 "封地 + 兵权 + 独立财政" 三件套。
咱重点说说四儿子朱棣。这哥们儿被封到北平(现在北京)当燕王,负责守国门打蒙古。老朱给他的配置是:十万精兵 + 世袭罔替 + 自主招兵买马。当时朱棣就跟个 "北方战区总司令" 似的,手里握着明朝最能打的 "边防军"。有次蒙古部落来骚扰,朱棣带着骑兵出去转了圈,回来就给老朱递捷报,老朱一高兴,又赏了他三个卫的兵力(一个卫差不多 5600 人)。
展开剩余85%现在想想,老朱这哪儿是封儿子,分明是在培养 "地方割据势力"。就跟现在家长给娃买玩具,本来想给个小火车,结果直接搬了个游乐场回家,最后玩脱了怪谁?当时就有大臣劝老朱:"陛下,您这藩王兵权太大,将来怕不是要出事?" 老朱眼一瞪:"我儿子难道会反我孙子?" 得,这话一出口,后面的事儿就注定了。
第二唠:建文帝削藩太心急,简直是给朱棣送人头
老朱一闭眼,孙子朱允炆接班,就是建文帝。这小伙子才 21 岁,屁股还没坐热呢,身边的谋士齐泰、黄子澄就开始煽风点火:"陛下啊,您看这些藩王叔叔们,个个兵强马壮,万一哪天想不开... 咱得先下手为强啊!"
建文帝一听有理,那就削!但这哥们儿办事儿太急,上来就搞 "闪电战"。先是找借口把周王、代王贬为庶人,接着又逼死了湘王朱柏。说到这湘王可真惨,建文帝派人来抓他,他觉得丢脸,直接带着全家自焚了,临死前还喊:"我高皇帝子,岂能为狱吏辱!"
这事儿一出,藩王们全炸锅了。特别是燕王朱棣,本来就跟建文帝不对付,现在一看:"哟呵,这是要赶尽杀绝啊?" 当时朱棣的三个儿子还在南京当人质呢,他赶紧派人去哭穷,说儿子们病了要回来吃药。建文帝也是心大,居然真放回来了 —— 这波操作,跟 "把武器还给敌人" 没啥区别。
第三唠:朱棣装疯卖傻这出戏,奥斯卡欠他一座小金人
要说朱棣这人心眼儿有多活泛,看他装疯就知道了。建文帝派人来北平监视他,这哥们儿直接上演 "年度最佳表演":大冬天穿着单衣在大街上跑,看见包子铺上去就抢,边吃边傻笑;跑到王府院子里躺泥坑里,说 "这是我的龙床";有人跟他说话,他就流着哈喇子说胡话。
当时北平布政使张昺(bǐng)不信啊,亲自去王府探查。结果看到朱棣裹着棉被坐在火堆边,还哆嗦着说:"好冷好冷..." 张昺一看,嘿,这哥们儿是真疯了,就放松了警惕。殊不知朱棣晚上就跟心腹们开会:"兄弟们,准备干活了!"
最绝的是他的 "清君侧" 借口。起兵的时候,他跟将士们说:"不是我要反啊,是皇帝身边的齐泰、黄子澄是奸臣,我这是 ' 奉天靖难 ',帮皇帝清理门户呢!" 这招太妙了,相当于现在职场里员工夺权时说:"我不是要篡位,是要帮公司除害!" 反正咋好听咋说。
第四唠:从 800 亲兵到十万大军,朱棣这融资能力绝了
朱棣刚起兵时,手里只有 800 个亲兵。咋拉起十万大军的呢?咱得唠唠他的 "融资" 手段:
策反旧部:北平周边的明军很多是他老部下,一看老领导反了,纷纷加入。特别是 "朵颜三卫",这是蒙古雇佣兵,骁勇善战,朱棣用金银 + 封地搞定了他们。 收编败兵:跟朝廷军打仗,打赢了就问俘虏:"想不想跟着我干?跟着我有肉吃!" 很多士兵一看朱棣这么猛,就跳槽了。 忽悠藩王:他跟宁王朱权说:"兄弟,帮我一把,事成之后分你一半天下!" 朱权信了,结果朱棣事成之后就说了句 "谢谢啊",啥好处都没给。最神的是白沟河之战。朱棣带着几万人对抗朝廷军六十万,眼看快撑不住了,突然刮起大风,吹断了朝廷军的帅旗。朱棣趁机大喊:"天助我也!" 士兵们士气大振,反败为胜。这事儿要放现在,估计得被吐槽 "剧情太假",但历史就是这么魔幻。
第五唠:建文帝失踪之谜,比悬疑剧还烧脑
1402 年,朱棣打到南京城下。建文帝一看完犊子了,宫里就起火了。等火灭了,只找到几具烧焦的尸体,谁也说不清是不是建文帝。《明史》里写得也含糊:"宫中火起,帝不知所终。"
关于建文帝的下落,民间有 N 种说法:
自焚说:官方说法,朱棣说找到的尸体是建文帝,直接下葬了。 出家说:很多野史说他跑庙里当和尚了,法号 "应能",还留下诗句 "流落江湖四十秋"。 出海说:郑和下西洋,有种说法就是朱棣派他去找建文帝,看看是不是跑海外了。最有意思的是,2009 年南京发现一座古墓,墓碑上写 "明建文皇帝之墓",但专家们吵来吵去也没定论。这事儿要拍个《国家宝藏》,够讲三季的。
第六唠:朱棣上位后的 "洗白工程",比公关公司还专业
朱棣一登基,第一件事就是 "改历史"。他让人把建文朝的所有记录都删了,说建文帝不是正经皇帝,他是直接继承朱元璋的皇位。现在咱们看《明太祖实录》,里面关于朱棣的记载全是 "聪明孝顺"" 天生异象 ",明显是后来加的。
还有方孝孺这事儿。朱棣让他写即位诏书,方孝孺宁死不从,还骂他是反贼。朱棣一怒之下,把他诛了十族(九族 + 学生),总共杀了 873 人。这事儿太狠了,连朱棣自己的儿子都觉得过分,后来偷偷放了方孝孺的学生。
但要说朱棣没本事,那可错了。他干的几件大事儿,放现在都是 "超级工程":
修《永乐大典》:集结 2100 多人,编了本 3.7 亿字的百科全书,比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早 300 多年。 迁都北京:把首都从南京搬到北京,修了紫禁城,现在的故宫就是那会儿开始建的。 郑和下西洋:派郑和带 2.7 万人下西洋,最远到非洲东海岸,船上带的瓷器、丝绸,把沿途小国都看傻了。第七唠:叔侄之争的背后,藏着古代皇权的终极矛盾
唠了这么多,咱得琢磨琢磨这事儿的本质。朱棣为啥能造反成功?建文帝为啥会输?其实就三点:
军事能力差距太大:朱棣从小打仗,建文帝身边全是文臣,根本不懂军事。就像一个资深 CEO vs 刚毕业的实习生,咋玩? 人心向背很重要:建文帝削藩太狠,得罪了一堆藩王和旧臣;朱棣打着 "清君侧" 的旗号,很多人觉得他是 "拨乱反正"。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:白沟河的大风、建文帝那句 "勿伤吾叔"(导致士兵不敢对朱棣下死手),都让朱棣占了便宜。但话说回来,朱棣虽然得位不正,但确实是个好皇帝。他在位 22 年,明朝国力达到顶峰,史称 "永乐盛世"。这事儿就跟现在职场似的:有的人手段不光彩,但业绩确实牛逼,你说咋评?
唠嗑总结:朱棣这波逆袭,给现代人的三个启示
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:朱元璋把兵权全给儿子,结果儿子反了孙子,这教训太深刻了。现在创业也好,理财也好,分散风险很重要。 做人别太急功近利:建文帝削藩没错,但手段太激进,把自己逼到绝路。现在职场里想往上爬,也得讲究策略,别一上来就跟人硬刚。 实力才是硬道理:朱棣要没那军事能力,就算装疯卖傻也成不了事儿。现在社会也一样,光靠嘴炮不行,得有真本事兜底。最后跟大伙儿说个有意思的:朱棣死后庙号本来是 "太宗",后来他的后代嘉靖皇帝觉得他太牛逼了,硬是把他升级成 "成祖"。所以现在咱们叫他 "明成祖",这在历史上也是独一份儿。
得嘞,今儿这唠嗑就到这儿!关于朱棣和建文帝的事儿,您要是还有啥想聊的,评论区留言,咱接着唠!
发布于:江西省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